全面推进后勤管理服务“精细化、精准化、精益化”水平

健康西财丨冬季传染病高发 如何预防

发布于 2023-12-06

随着秋冬季节到来,近日包括流感、肺炎支原体感染、细菌感染等多种类型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有所增加,秋冬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?我们可以怎么做?一起来看看。

一、肺炎支原体肺炎

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。肺炎支原体是其中的一个亚型,主要侵犯呼吸系统。肺炎支原体感染多以发热、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,可伴有头痛、流涕、咽痛、耳痛等。发热以中高热为主,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。咳嗽较为剧烈,其中,发热以中高热为主,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。

传染源

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,潜伏期1-3周,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。病初4-6天传染性最强,3-5周后消失。

传播途径

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在咳嗽、打喷嚏、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。

易感人群

人群普遍易感,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和青少年,近年来患病年龄呈现逐年降低趋势。

高发季节

全年均可发生,以秋冬季常见(每年8月到12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期),南方地区可能有夏季高发。流行高峰约3-7年出现1次,2023年为流行大年。

二、流行性感冒

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,是由甲、乙、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。流感的症状主要为以发热、头痛、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,体温可达39~40°C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

传染源

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。患者发病后1-7天有传染性,病初2-3天传染性最强。

传播途径

流感主要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,经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或污染的物品也可感染。在人群密集且封闭、通风不良的场所,流感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。

易感人群

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。

三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

感染新冠病毒后,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、干咳、乏力等症状,有些患者还可能有鼻塞、流涕、咽痛、嗅觉味觉减退、肌肉痛和腹泻等症状。

传染源

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,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,发病后 3 天内传染性最强。

传播途径

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,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。

易感人群

人群普遍易感。

四、日常防护措施

老年人及早治疗是关键

不论是流感、新冠病毒还是肺炎支原体感染,一般成年人感染后实际症状都较轻,但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人群抵抗力相对较差,是发展为肺炎和重症的高风险人群。六十岁以上及患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等重点人群若出现高热、剧烈咳嗽、咳黄痰等肺炎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后,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带病上班、上学不可取

对于已经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,要坚持居家休息,不建议带病上班、上学。

勤洗手、勤通风

建议广大师生员工勤洗手、勤通风,做好个人防护,保持良好卫生习惯。

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

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。

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

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。在环境密闭、通风不良等场所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,应正确佩戴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。

主动免疫很有效

主动免疫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效方法。可提前接种流感疫苗、二代新冠疫苗、肺炎疫苗。特别是流感疫苗的接种十分重要,建议只要没有禁忌证、符合接种条件,重点和高风险人群优先推荐接种流感疫苗。目前,肺炎支原体暂无疫苗可以预防,但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有效预防合并感染。

作息规律、保证睡眠

规律作息,保证睡眠充足、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和良好心态,增强机体免疫力。


撰稿:李应敏